用餐场所的管理是健康企业建设的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。它不仅关系到员工的饮食安全和健康,也体现了企业对员工关怀的深度。以下将围绕健康企业建设中用餐场所管理方法展开详细阐述。
一、有食堂企业的管理要点
(一)遵循食品安全法规
企业内部设置的食堂是员工用餐的主要场所之一,应严格符合《食品安全法》相关规定要求。这意味着从食材的采购、储存、加工到售卖的每一个环节,都要有严格的质量把控和规范的操作流程。食堂要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,确保每一种食材来源可查、去向可追,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定位和处理。例如,在采购环节,要选择有资质的供应商,严格检查食材的质量和卫生状况,对肉类、禽类、蛋类等易受污染的食材更要进行检测,避免含有有害物质或病菌的食材进入食堂。
(二)食品安全管理等级要求
食堂应当达到食品安全管理等级 B 级以上。这一等级标准涵盖了食堂的硬件设施、人员管理、操作规范等多个方面。在硬件设施上,食堂的布局要合理,生熟分开、清洁区与污染区分明,要有足够的通风、消毒设施。例如,厨房内要配备专 业的消毒柜,对餐具进行定时消毒;冷藏、冷冻设备要能满足食材储存的温度要求,保证食材在储存过程中不变质。人员管理方面,食堂工作人员应持有健康证,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食品安全培训,确保他们具备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规范的操作技能,防止因人为因素导致食品安全问题。
二、无食堂企业的管理要点
(一)避免毗邻有害场所
对于未设置食堂的企业,就餐场所的选址至关重要。就餐场所不能与存在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工作场所相毗邻。这是因为职业性有害因素,如化学毒物、粉尘、噪声等,可能会污染就餐环境,影响员工的身体健康。例如,在有化工生产车间的企业附近设置就餐场所,化工车间产生的挥发性有毒气体可能会随着空气流动进入就餐区域,员工在就餐过程中吸入这些有害物质,长期积累可能会导致中毒或其他健康问题。
(二)洗手设施的配备
应当在就餐场所设置足够数量的洗手设施。洗手设施是保障员工饮食卫生的基本条件之一。员工在就餐前洗手可以有效减少手上携带的细菌和病毒,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。洗手设施要保持清洁卫生,配备充足的洗手液和干手设备。企业可以根据就餐场所的面积和预计就餐人数,合理规划洗手设施的数量和布局,方便员工使用。例如,在一个可容纳 100 人就餐的场所,至少要设置 3 - 5 个洗手池,以避免员工在就餐前长时间等待洗手,同时也能满足高峰时期的使用需求。
总之,无论是有食堂还是无食堂的企业,在健康企业建设中都要高度重视用餐场所的管理。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,为员工创造一个安全、卫生、健康的用餐环境,这不仅有助于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,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,更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,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。企业应将用餐场所管理纳入到整体的健康企业建设规划中,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,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,使用餐场所管理成为健康企业建设的有力支撑。